教育学部启动本科研究型创新人才“1+2”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 2013-06-06 14:51: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月27日下午,教育学部在田家炳青春杏坛报告厅隆重启动本科研究型创新人才“1+2”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学部坚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按照朱德全部长提出的“良心工程”、“精英化陪伴模式”的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创新人才“1+2”培养模式:搭建“1”个平台即教育学部“志汉杯”学生学术作品竞赛,设立“2”个项目即教育学部本科生“挑战杯”培育基金项目和教育学部“晏阳初”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启动仪式上,部长朱德全教授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教育学部作为西南大学重点打造的研究型学部之一,启动本科研究型创新人才“1+2”培养模式的重要意图是通过“外推”与“内生”相结合的理念,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激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术才华的发展平台,努力培育出本科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级别的科研奖项。朱部长要求广大学生始终牢记:“有能力,做给他人看;有思想,讲给他人听;有成果,写给他人读。努力将自己的水平做出来、讲出来、写出来。”同时,朱部长向学部全体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珍惜并积极投入“志汉杯”学生学术作品竞赛、本科生“挑战杯”培育基金项目和“晏阳初”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努力锻炼自身科研能力。二是希望同学们一定设计好选题、搭建好主要框架、选择好研究方法。选题要紧扣国家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题目设计要“大气”,要凸显问题。主要框架要体现逻辑性。研究方法要尽量选择实证研究方法。三是希望同学们讲究学术道德,注意成果规范。朱部长最后以“不求人人获奖,但求人人成功”,表达了他对本科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努力成才的殷切期望。

    从2008年起,教育学部决定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学术作品竞赛活动,把学部已故何志汉教授捐献的8万多元作为竞赛活动基金,以其名字命名为教育学部“志汉杯”学生学术作品竞赛(简称“志汉杯”)。教育学部举办“志汉杯”以来,始终坚持“五个结合”,扎实培养本科研究型创新人才。一是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志汉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载体和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通于竞赛活动始终,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何志汉教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树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专门人才的人生理想,培养其从事教育研究的学术职业道德。二是坚持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开拓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中创新,在研究教育现实问题中创新。三是坚持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用专业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四是坚持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志汉杯”是本科生素质能力训练的综合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知识转化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五是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教育类或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结合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写作学术论文。

经过五届“志汉杯”的精心培养,教育学部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2008级免费师范生黄良勇同学通过“志汉杯”创作的学术作品《根的凝望与守候——乡土认同对免费师范生职业乡土定向感的影响与教育对策》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实现了学校“挑战杯”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在已启动的第六届“志汉杯”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中,本科二、三年级的每位学生都将写论文参加竞赛,经过班级、年级、学部研讨会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将参加学校“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进一步培养教育学部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学术科研能力,依托学部“志汉杯”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平台,择优资助和培育优秀的学术科研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育学部于今年5月创设本科生“挑战杯”培育基金项目(简称“挑战杯”培育项目)。学部每年划拨5万元专项经费,资助30个科研项目,分设2个重大项目、5个重点项目和23个一般项目。同时,根据西南大学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教育学部从学校划拨的“晏阳初创新实验班”建设费中从今年起每年拿出2万元,专门面向晏阳初创新实验班学生创设“晏阳初”创新基金项目,资助20个项目,分设重大项目2个、重点项目5个和一般项目13个。根据学生在“志汉杯”、“含弘杯”、重庆市“挑战杯”的成绩实行经费追加制度。由本科生导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确立项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写作学术论文,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激励学生勇于在高水平的学术科研竞赛平台展示创新型人才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