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sb.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教师心语

十 年

发布时间:2017-09-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十 年

    当陈奕迅一首歌《十年》红遍大江南北时,我们的教学课改“十年”也既热烈又悄然地走过了十个春秋。暮然回首,十年前的自己刚刚走上讲台,热情饱满,却懵懵懂懂。十年后的自己身处这“十年”课改的推动下,在这轰轰烈烈的浪潮中,全方位地深入学习,在“大海拾贝”中充实了自己,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教学理念……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满载收获,都融入在这“江西省小学语文‘走过十年’课改教学成果展示暨新课标培训会”中的体验之中。

        20121028日,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学习的路程,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依山傍水,人才辈出的美丽吉安,和全省各地的一线老师、来自浙江的特级教师、各位名师以及各位领导、专家们相聚在吉安师范。最期待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看着他不禁让人想起他执教的《望月》,想起他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究,期待着给我们带来一场古诗文教学的盛宴。可今天,他却给我们带了一篇四年级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面对这种体裁的课文教学,我心里一直充满着期待!期待!满满的期待!听完后,心里不禁一直感叹:佩服!佩服!实在的佩服!不枉此行!

一、别具一格的教学创意

听着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种设计真是出其不意,别出心裁。一般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做从正面常规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王老师所谓的“加法”,而他这次做的却是 “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中对文中的主人公“小鸟”“树”的外貌描写,对话时的表情描写,以及小鸟在寻找树的过程中心理的描写,最后王老师把板书的这些内容全部删掉,留下一大片空白,让学生明白,这种写作特点叫“浅近”,因为“浅近”的语言故事就是留给作者自己的想像空间。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行云如流水”?这就是名师的风采。王老师抓住两条线索:“浅近”的语言及“深厚”的感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明了,清晰。而这种设计的灵感居然来自于中国名画册中的一幅于八达山人所作的一幅画。这也就是王老师所说的“课程视野支撑教师的活性。”

有两节比较少的课例——口语交际。来自宜春的罗来娟老师执教的《夸夸我的同学》和来自吉安曾慧琼执教的《学会采访》。我也教过口语交际,这一般都是“难题”,对这两节课没抱什么希望。可是,当整节课上完后才发现,原来,口语交际课型也能上得如此精彩。教学环节也能如此丰富。想想自己当初也是这样设计,却没有想得如此深入。

二、平实而又效的课堂组织语言

一节课,不管是高段还是低段,课堂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平常里,我们都能在课堂上听见“一、二、三”,学生高喊“坐端正”;“一二”“停下”……看似整齐的口号,却没有期待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嘴里喊着一套,手里做着一另套,不知这是不是所谓的“思维定式”?而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组织中,却没有听过一句类似的“口号”。他用的是平淡而真诚的简简单单的那么一句:“请大家放下笔,看着我。”“请大家拿起书……”“请……”哪怕还有一个同学没跟上,他都是这么有耐心地重复着:“请那个同学放下笔,对,是你,谢谢!”“……”就是这样平常不能再平常、平平淡淡的课堂组织语言中,却让整个课堂呈现融恰的气氛,让全体学生紧随他的教学步伐,不落下一个。平实,却有魅力;简洁,却很有效果。这不需要像“口号”一样集体训练,这只需要老师发自内心地尊重、有耐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常中的表现,学生同样也会那样关注你以及你的教和我们的课堂。

三、有指向性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样,无目的地评价,不仅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听听“你太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了不起!”……这种正面的评价,还真的让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如:来自南昌的熊丽乔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有个男同学朗读的有点结巴,甚至坐在台下的听课老师有的还发出了笑声,可面对这样的朗读,熊老师的评价是:“你是一个字比一个字读得好,这叫进步。”“后鼻音读得铿镪有力,就怕老师们听不见。”这样的评价,不但指出了他的优点,更保护了学生那颗容易受伤的幼小灵。这种评价有效更有魅力。又如:不少老师(上课现场我都听到两个老师这样做)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冷场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学生的举手发言,好不容易看到一只小手举起来,像看到救星似的立马点名回答问题,而且答案还很精彩,老师居然丢下一句:“这么好的回答为什么不早点举手呢?”听听,这样的评价,是表扬还是责备?如果换个角度:“这么棒的回答,老师希望下次能早点听到,可以吗?”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要积极举手发言。这不是两全其美?

四、“教育机智”呈现“智慧课堂”

这一点,也是王崧舟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个在课堂上有教育智慧的老师,肯定是一个功力深厚的老师。这不仅仅要求的是经验,更多的是自身的素质及教学能力。王老师举了一个他上《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例子,课堂教学高潮中,老师问:“面对烈火中的邱少云,你想对他说什么?”满意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有另一种声音说:“邱少云,你就是一个笨蛋。”当时,王老师愣了,脱口而出:“你才是笨蛋呢!”可想而知,这节课以失败而收场。王老师课后后悔莫及,没能以巧妙的教育机智去化解突然的课堂生成问题,可是,在他日日夜夜,苦思冥想中终于心生一妙计破解这一尴尬:“我知道,你很善良,你不想邱少云死,是吧?”教师的智慧,此时不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吗?可是本次执教《数星星的孩子》、《玲玲的画》的老师,却不顾现有学生的学情,一直“演绎”着自己的教案,“牵”着孩子们把课文走完。如果能适当地有针对性的面对学生,难道教学方法,乃至教案都是一从不变的吗?

五、文化底蕴、自身素质支撑“名师”身价

这一点感触颇多。在这里,不但看到了“名师”们的课堂风采,更让“名师”们的才艺展示震撼着:有方言单口相声,有评书,有来自南昌的钱伟敏老师——省素养大赛一等奖得主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表演:有舞蹈、有情景表演、有毛笔字书写展示,有沙画创意融入一体的一个节目,赢得了在座一千多位老师们的热烈而又经久不衰的掌声……看着他们个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知道了自己的距离,知道了为什么他们会称为“名师”。听着王崧舟老师才华横溢的讲座,满腹诗文地谈吐,这些名副其实的鲜活例子向我们证明了“文化底蕴、自身素质支撑‘名师’身价”。

每一次学习,都是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学习,都是前进的动力;每一次学习,都是鞭策自己的理由。要向他们看齐,不一定我能到达名师的彼岸,但是,只要努力了,我想我也不枉为“师”了。

 

来源:江西教育网 作者:谢海华